谁能想到,曾被资本视作“人生最后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”的殡葬业大通速配,如今跌得比房地产还惨。
最近,中国殡葬第一股福寿园前不久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,彻底撕开了这个行业的泡沫——
营收6.11亿元同比暴跌44.5%,净亏损2.61亿元,折算下来每天要亏145万元,这是其2013年港股上市以来交出的首份亏损成绩单。
更扎眼的是核心产品经营性墓穴,均价从去年的12万元直接腰斩至6.3万元,曾经的“阴间豪宅”突然没人买了。
不止福寿园,整个殡葬行业都在过冬。
主打中高端市场的南京万桐园,上半年收益仅1106万元,同比下滑54%;安贤园、中国生命集团等同行也纷纷承认,殡葬板块收入承压明显。
殡葬业和房地产共享一套“割韭菜逻辑”:
靠土地供应稀缺抬价,靠情绪溢价逼单,甚至把金融杠杆玩到了“人生终点”。
房地产有“地王”炒作,殡葬业就有“墓王”哄抢;房地产有房贷,殡葬业就敢推出“墓地按揭贷”——
2021年昆明某陵园就搞过这出,最高能贷20万元,期限10年,利率9%,还宣称“不用抵押”,把“入土为安”硬生生变成了“负债尽孝”。
那会儿的殡葬业有多疯狂?
福寿园的经营性墓穴均价从2018年的10.25万元,一路涨到2024年的12.12万元;
2023年上海松鹤园一块0.6平方米的三穴墓,标价45.78万元,折算每平方米76万元,比同期上海豪宅单价还高。
2017年苏州甚至出台墓地限购政策,原因是五年内当地墓价涨了10倍——
上海人嫌本地墓贵来苏州“跨城置业”,炒墓群体跟风涌入,把“阴间房地产”的泡沫越吹越大。
但这泡沫终究抵不过政策的“硬拳头”。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殡葬改革从农村扩至全国,明确要求“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”,直接给行业定了“公益导向”的调。
紧接着4月,民政部发布《殡葬管理条例(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)》,划出刚性红线:
安葬骨灰的单体墓位占地不得超0.5平方米,合葬墓位不超0.8平方米,墓碑高度限在0.8米以下,从源头掐断“大墓高价”的空间。
地方也跟着加码大通速配,上海今年2月发布《殡葬服务项目清单》,直接给单个墓穴设了16万元的价格上限——
要知道2016年上海高档墓地均价就快到29万元,是当时全市房价均价的4倍多。
更狠的是全国范围的殡葬领域腐败整治,从去年10月开始,“高价墓”“天价花篮”“捆绑消费”成了重点打击对象,各地殡仪馆馆长、工作人员被查的消息接连曝光。
过去殡葬业喊的“墓地稀缺”本就是人为制造的假象:
《中国民政期刊》提到72%的县(市、区)缺城镇公益性公墓,但过去资本更愿意推能赚钱的经营性公墓。
如今政策一边补建公益墓,一边限面积、限价格,剥离行业的金融属性,曾经的“稀缺性神话”自然不攻自破——
就像房地产被“房住不炒”拉回民生本质,殡葬业也终究逃不过“民生优先”的规矩。
政策调控是表现,最直接的原因还是:中产没钱,也不想为高价墓买单了。
这场消费降级,已经穿透到了“人生最后一公里”。
过去不少家庭的支出排序是“上一代>这一代>下一代”,为了“尽孝”,哪怕咬牙也要买高价墓。
现在风向变了,养孩子、还房贷、日常开支已经耗尽了中产的精力,支出顺序悄悄变成“下一代>这一代>上一代”,曾经被视作“必要投资”的高价墓,成了可砍的“非必要支出”。
毕竟中国人均殡葬费用4.1万元,仅次于日本排全球第二,其中墓地占了50%-70%,在阳间房贷都压得喘不过气的情况下,没人愿意再为“阴间房”背上负担。
更根本的变化,是中国人生死观的重塑。
过去殡葬业靠“道德绑架”卖墓——
“这是你最后为父母尽孝的机会”“不买高价墓就是不孝”,可现在越来越多人明白,“尽孝”是生前的陪伴,不是死后的一块地。
“入土为安”是回归自然,不是困在0.6平方米的石头里。
生态葬的兴起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广州每年报名骨灰撒海的市民超3500人,话题还曾冲上热搜;
大连的海葬服务要提前预约,每年春天都要排队;
上海更夸张,从1991年首次海葬200多具,到现在每年近万具,累计已经有80247位逝者的骨灰撒向大海,服务了31万户家庭,成了全国海葬规模最大、体系最完善的城市。
政策还在推波助澜,各地的生态葬补贴让“性价比方案”更有吸引力。
北京对海葬、自然葬实行全额补贴,遗体接运、火化、骨灰寄存全免费;
广州除了免海葬费用,还能领2000元补贴,骨灰还林类安葬甚至零收费;
西安更实在,壁葬、草坪葬补2000元,海葬、骨灰散撒直接补5000元;
浙江温岭更创新,把“逝后奖补”改成“生前享有”,70岁以上老人只要生前签生态葬协议,每月就能领奖励金,非本地户籍也能享受。
还有人选择“观望”——
重庆某陵园的营销总监透露,现在很多家庭把骨灰先寄存起来,一年寄存费不到300元,比几十万的墓地便宜太多,还能慢慢琢磨安葬方式。
这种“谨慎”和房地产的“观望潮”如出一辙:过去买墓怕以后更贵,现在怕买了亏、买了用不上,本质上都是对大额支出的不确定,连“死后住哪”都要算笔账。
回头看,殡葬业的泡沫破了,根源是资本的致命误判:
它把“人总有一死”的刚需,当成了“人愿意为死花几十万”的奢侈品需求,以为靠“尽孝”绑架就能一直收割。
可现在,政策断了暴利路,消费观念变了天,连全球都在玩多元化殡葬——
日本有“太空葬”,把骨灰装成胶囊用卫星送上天;
还有人把骨灰做成钻戒佩戴,拒绝千篇一律的墓碑。
这场泡沫破裂不是坏事,它不仅让殡葬业从“资本游戏”回归民生本质,更让整个社会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:
死亡从不是“买块地的终点”,而是“回归自然的起点”;
纪念的核心不是墓地的价格,而是藏在心里的思念。
就像房地产早晚会告别“炒房时代”,殡葬业也终会明白,民生刚需里,容不下资本造的泡沫。
作者:言叔,资深财经评论员,坚信 “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”。关注我,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。
顺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